- · 《缔客世界 》刊物宗旨[05/28]
- · 《缔客世界 》征稿要求[05/28]
- · 《缔客世界 》投稿方式[05/28]
- · 《缔客世界 》收稿方向[05/28]
北魏平城中的坊(1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從建國之初,北魏計劃修建的便是里而非坊。里有里牆,也是坊。在南朝人看來,這些圍牆包圍的特定區域與建築均可稱爲坊,而忽略了“坊”字背後或爲
從建國之初,北魏計劃修建的便是里而非坊。里有里牆,也是坊。在南朝人看來,這些圍牆包圍的特定區域與建築均可稱爲坊,而忽略了“坊”字背後或爲客館,或爲閭里的區别。而在北魏人看來,這些“坊”又自有本名。這也解釋了爲何平城的坊出現在《南齊書》中,而北朝史料中卻失載的疑問。
除了南朝史料造成的模糊化以外,隋唐長安坊制的强烈印象也影響了我們對平城的認識。至少從以上對“坊”的考察來看,平城的景觀應該是更豐富、更具有層次的。
平城的徙民中有上客、次客、下客之分,毫無疑問,相應的客館也應有等級差異。由於客館與閭里的區分,平城郭城内也有不同的功能區域。除了客與民以外,平城中還有大量的手工業者與軍戶。太平真君七年(446)曾“徙長安城工巧二千家於京師”。*《魏書·世祖紀下》,頁100。關於北魏平城宫室模仿中原都城的論述,參見劉淑芬《中古都城坊制初探》,頁296。這些手工業者“附著於所屬的作場”,並受到嚴格的管制。*唐長孺《魏、晉至唐官府作場及官府工程的工匠》,載《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34—106。又,北魏早期“置九豆和官,宫城三里内民戶籍不屬諸軍戍者,悉屬之”。*《南齊書·魏虜傳》,頁985。“宫城三里”的界限將平城的民戶分爲了兩大類,而三里之内又分戶籍屬諸軍戍者與戶籍不屬諸軍戍者。這兩種居民以何種組織形式居住在平城中,與北朝後期見到都城之軍坊有無關係?此外,近年來,平城墓葬中的壁畫和陪葬器物中發現了來自草原的氊帳,這也引發了關於平城景觀中遊牧因素的討論。*塩沢裕仁《鮮卑の都城“平城”—その都市空間の様相—》,《法政史學》第六十八號,2007年9期,頁1—27。總之,關於北魏平城景觀與城市發展的進程,仍有探討的空間。
五 結 論
以上研究,對平城中的徙民、客館以及坊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考察。如前所論,北魏平城所見的“坊”延續了漢魏以來的涵義,指圍牆及圍牆包圍的特定建築及區域。北魏定都平城後,模擬洛陽與鄴城,開始了都城營建,不僅如此,漢魏以來的里制,也被實施於平城中。由於事起突然,北魏平城修建之初並未進行全面的規劃。在宫城幾經變動的同時,郭城也隨着徙民的進入逐漸擴展、完善。
進入平城的徙民,被封爲不同等級的“客”。外來的“客”成爲北魏的朝臣,享受北魏的封爵與官位。他們或許在爲客數載後,成爲北魏的民,居於市里;也可能終身爲客,居處異鄉,難返故里。隨着徙民數量的增加,平城大規模地出現了安置客的客館。這些被圍牆所圍築的客館與里,構成坊的一部分,成爲了北魏平城一道特殊的風景。
然而,北魏平城坊的實態可能更爲複雜,北魏平城的景觀也遠不止於此,本文所揭示的實是其中一小部分。北魏平城的城市景觀既有中原城市的因素,又有胡族習俗的影響,二者交相作用,給予了平城特殊的面貌。而就城市管理制度來看,也依然留有不少疑問。例如,平城中胡漢居民管理方式是否相同?其社會結構是否在城市景觀中有所反映?從漢魏以來的里制向隋唐時期的坊制的轉變,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北朝都城的發展在其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諸種問題,皆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文章来源:《缔客世界 》 网址: http://www.dksjzz.cn/qikandaodu/2021/0707/1433.html
上一篇:他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
下一篇:仕秦之客在秦廷境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