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外在于世界的文学与主体兼论小说斯通纳中的空(5)

来源:缔客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12: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种秩序井然的空间或可说是大学及其依存于大学的学术生活所具有的形式上的特征。那么这种形式给人提供的是什么呢?“你总觉得这儿有某种东西,有

这种秩序井然的空间或可说是大学及其依存于大学的学术生活所具有的形式上的特征。那么这种形式给人提供的是什么呢?“你总觉得这儿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探寻。”(19)[美]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杨向荣译,第36页。斯通纳究竟探寻的又是什么呢?在将死之际,斯通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政治,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求过妥协和突击性消遣某些无聊琐事。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的岁月的尽头,他却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20)[美]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杨向荣译,第336页。

在弥留之际,斯通纳在旁侧的书籍中拿到了自己曾经出版的专著,他抚摸并打开了它:“以为会从中找到自我,在那已然褪色的印刷文字中。而且,他知道,自己的一小部分,他无法否认,已经在其中,而且将永远在其中。”(21)[美]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杨向荣译,第340页。在本书的开头,斯通纳通过文学获得了新生,找到了自我;最终他死去了,然而在死去的关头,他再次找到了自我。他死了,他的书却留了下来。包含着斯通纳思想的书籍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于死亡的抗拒。“在作者本人早已变成了一把尘土之后,它们常常还披着尘土站在书架上。”(22)[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悲伤与理智》,刘文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第101页。而“作者之死”意味着文本形态的最终成型,意味着“文”的诞生。同时,“文”也作为作者的精神形态继续存在。作者死的这一刻,既是死亡,同时也是他的新生。这有些类似于巴赫金常说的生死二重性的味道:“哪里有死亡,哪里就有降生,就有交替,就有革新。”(23)[俄]巴赫金 :《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6页。而本书的结构也暗示了这一解释:“在所有这些复现的中心是睡和醒的生活的循环圈。是白天的自我的挫伤,夜晚的自我巨人的复苏的循环图。”(24)[加]诺斯罗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在此种意义上,大学、文学提供了一种获得人生意义的空间,一种超越有限的生命最终达到无限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学所具有的秩序正象征着永恒。这种模仿自然秩序的文本结构、对于人命运的探讨也使本书获得了一种古希腊史诗般的素朴美感。

四、结语

文学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问题,从古希腊的“模仿说”开始,便已经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这也是该本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不过更切近相关主题的论争应该是20世纪西方学界有关“文学是否是自为的”这一争论。而在中国也有过一个相似的讨论,那便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发生的,究竟是“为人生的文学”还是“为文学的文学”的论争。这两场讨论当然具有不同的理论背景与社会现实,但大致而言都是文学界与学术界面对失序社会时的一种反应。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型思维,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救治人们的精神,从而产生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这是一种希望通过文学实践干预现实并影响世界的方式。包括其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在西方则有以雷蒙·威廉斯等为代表的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强调文学的“实践性”。

而相反的,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部分学者,以及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都倾向于将文学视为一种自为的系统,淡化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过,这种理论立场也是相对而言且并非绝对的。事实上,如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其后的许多学者往往十分强调文学的批判性,这同样是一种与世界的关系,而这种与世界的对抗性关系正契合《斯通纳》中体现的立场。

通过之前的分析,应该不难看出,在《斯通纳》中展现出的文学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文学意味着永恒的真、善、美,而世界则是无序的、丑恶的。事实上,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立场。究其原因,大概与他们都受到理论家弗洛伊德的影响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或文化与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文明或文化的规则在于防范个人,维持群体的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个性难免受到压抑:

尽管文明被认为是一个有利于人类普遍利益的目标,但每个个体实质上都是文明的敌人。显然,既然人不可以单独存在,人们就应当感到,那些为了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而由文明期望于人们的牺牲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保卫文明,防范个人,文明的规章、风俗和命令都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产生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影响财富的一定的分配,而且在于维持这一分配;确实,它们不得不保护一切有助于征服自然和生产财富的事物,防范人们的敌意冲动。(25)[奥]弗洛伊德 :《论文明》,徐洋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6页。

文章来源:《缔客世界 》 网址: http://www.dksjzz.cn/qikandaodu/2021/0223/507.html



上一篇:当代西方叙事理论中的世界隐喻研究
下一篇: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娄烨电影分析

缔客世界 投稿 | 缔客世界 编辑部| 缔客世界 版面费 | 缔客世界 论文发表 | 缔客世界 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缔客世界 》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